会议摄影,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摄影形式。与艺术摄影、生活摄影不同,会议摄影格式和需求相对固定,场景比较呆板,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,需要使用固定的技巧和套路。笔者最近接受了北京市摄影协会陈强老师的培训,又请教了专业级摄影人士二萌女士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,再结合自身的一些经验,完成此文(一篇优秀的文章,需要有大量照片作为交流元素。但由于涉及到隐私,本文只说理,不发照片)。
1⃣️前期准备
大型会议有两大特点,一是程序性,二是即时性。程序性是指,大型的会议都有固定的程序,比如先是主持人讲话,再是领导发言,之后是颁奖环节,再之后是投票环节等等。对于摄影师最基本的要求是,必须要做到原原本本地用镜头记录下会场上发生的每一个环节,而且要选择好每一个环节里最重要的画面,捕捉并拍摄下来。这就要求摄影师必须提前拿到会议流程并熟记会议流程,然后时刻观察着会场的变化,及时做出拍摄动作。即时性是指,会议的流程都是顺序展开的,没有NG,一个流程结束了,没有拍好就是没拍好,不可能像生活照一样,没拍好可以重新来过。所以,这就要求摄影师,必须提前踩点,在会议未开始前,用空镜头多照几张,调整好相机的光圈快门,找好角度和拍摄的设想,才能不至于匆忙应对,错过镜头。
2⃣️人像的拍摄
会议摄影,最重要的就是人像的拍摄。出席会议的重要领导,必须要拍出完美的照片。但是,最好的照片,一定是在静止状态下拍摄的。如果是领导讲话,很容易因为有的人的表情不好看,或者手部动作比较多,或者一直低头念稿子,拍出来的照片不完美甚至虚化,这里面就有一个小技巧,可以在待拍摄的人物坐定之后,在其相对静止的状态下,迅速找角度抓拍。根据个人经验,使用这种方式拍出来的照片,一般都比会议进程中拍出来的完美。人像的拍摄中,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,就是水杯或者话筒,会挡住人像。造成拍出来的照片非常不美观的情况。在不能拿走待拍摄人物水杯的情况,需要摄影师找好角度,错过障碍物。比如,水杯在人物的左边,那么就移动到右边拍摄,在45度角的位置拍摄稍侧面的照片。人物的拍摄过程中,也要始终牢记多景别、多角度多拍摄。最终在选择发稿多照片时,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。多景别、多角度的拍摄,可以保证在发稿时,根据稿件内容,选择合适的照片发表。圆桌会议,拍摄主要领导非常困难,需要使用借位的方式。找一个主要领导对面的人的肩膀,尽量避开后脑勺,景深调小,虚化进入画面的肩膀,焦点对准领导面部拍摄。
3⃣️会场全景的拍摄
会场的全景拍摄,首先要观察会场的布置情况。如果会场经过了特别精心的布置,在拍摄时要突出布置场景,才能不枉费组织者的精心安排,也突出了会议的特别。有主席台和会议标志的会场,要把会议标志和主席台的领导同框拍下。这样才能交待清楚,这次会议开的是什么会,出席的都有哪些领导。在拍摄这张照片时,切记要将焦点对准主席台正中,景深不必选择过大,但也不能让下面的听众过于模糊。只要保证了主席台清晰了即可。会场全景的拍摄,要能够体现出会议的气势。长条形的会场,拍全景时从上往下拍。宽的会场,45度角拍,有需要的时候,可以选择从下往上拍,都是能体现出会场气势的好办法。长条桌的会议,为了体现气势,也可以选择在长条桌的一侧,贴着桌面的角度进行全境拍摄。
绿框,代表的是傻瓜模式。在大部分的应用场景下,单反相机是可以识别出拍摄者的拍摄意图的。可以自动把设置调整到最适合拍摄的状态,所以,在大部分情况下,可以使用这种模式进行拍摄。不过使用绿框,就失去了用单反相机的意义。推荐选择半自动的CA模式。选择CA模式,然后调整景深,在合适的角度拍出好照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