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摄像师来说,会议、活动、庆典可以说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节目类型。属于很常规的企业活儿。
通常被认为是“入门级的”拍摄活儿,谁都能做。
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活儿做好的也真心不易。
下面是一个活动拍摄的标准案例。
一个为了庆祝六一而举办的亲子活动。
可以说主办方很重视这次活动,共动用了6台摄像机。
但实际问题在于,数量解决不了质量问题。。。。。
这个活动由“开幕式”、“游戏活动”两个部分构成。
首先做这个活儿的团队用的都是摄像机,而不是单反、单电之类的。
说明这个团队的还是很有经验的。
对于这种没可能导演,基本全部都是记录拍摄的节目来说,单反、单电的景深与操控很明显是跟不上的。
所以说CMOS一味的大其实也不是啥好事儿,也得看啥活儿了。
另一个特点就是两波儿人6台机器,都是索尼小高清。
NX的或者是EX的。。。。。
也说明索尼在自动功能方面的强悍,所以记录类的活儿还是用索尼的多。
一、开幕式部分的拍摄
通常来说,开幕式部分都是多机位拍摄,内容都要。
摄像团队对着舞台架设了三个机位。
轴线没毛病。
但演出开始后,问题出来了
1、近景特写机位移动频繁
摄像小哥沿着舞台左右跑。。。。。
作为一个EFP类的拍摄,这样近景、特写能拍下多长时间的有效画面就值得商榷了。
为啥会这样呢?
明明机位已经设好了,为啥还要来回跑?
其实原因很简单,那就是对节目内容不了解。
为了有效的拍脸,跟着演员跑。
如果他了解节目内容,知道演员对右边表演后就会回到中间,左边。。。。。就不用这么跑了,通过三个机位切换来表现了。
2、小摇臂的重要性
这位仁兄已经站在椅子上了,觉得还不够高,于是把机器举起来拍。
难受吧?
拍过的朋友都知道,一般演出活动都会这样。。。。。一旦到了重点节目,N多专业,业余摄影师就会一拥而上,挡住摄像师的镜头那是肯定的。
真心不理解为啥不带个小摇臂。。。。。
三个人的团队,多带一个臂杆貌似不是多麻烦的事儿。
三脚架本来就得带,至于负重不用带,自己背的大包加减瓶装矿泉水调平衡就OK了。
有了小摇臂,你就不用担心有人档镜头了。
而且还可以用摇臂做些运动镜头,全景舒服。
二、活动拍摄
相对开幕式,这部分拍摄就更晕了。。。。。
从摄像师的角度来看,拍的真心很用心,基本上每个游戏都捋一遍。
素材量真心够大,估计后期制作得多花点儿时间了。
但在拍摄内容方面体系性就难受些了。
只对游戏活动内容感兴趣,例如下面:
但对于活动内容介绍方面明显不太在意。
例如每个活动的介绍。。。。。。
如果没有这部分内容,后期就难受了,内容乱、不好看是难免的。
有解说词的情况还好些,没解说词就没法看了。
还有就是空镜头问题,其实对于专题类节目,空镜头很重要。
空镜头不够,很多解说词就没有合适的画面了。
还有采访。。。。。在阳光下就直接拍了。
可能是想用哪个大LOG牌儿做背景吧。。。。。
但人离开背景板就这么短的距离,采访拍的是人物近景,我想板子的内容能取到镜头里的太少了,意义真心不大。
而这么强的阳光,用直接光照射,人物拍摄效果。。。。。
而这些大多数其实并不属于摄像方面的问题。
主要是前制问题,准确的说就是编导活儿方面的事儿。
有朋友说了。。。。。就拍这么个展会还需要编导?
是的!实际上除了全程记录拍摄,啥活儿都得有编导才能顺利进行。
首先确定这个活儿的内容,想做成什么节目,例如。。。。专题。。。。还是宣传?这个环节落实了,才能确定要拍摄的内容。
然后出脚本,哪怕是提纲。。。。
这样拍摄的时候就不会乱了。
简单的说“无编导事倍功半”,“有编导事半功倍”。
没编导工作流程。。。。。这已经是目前众多影视工作室的主要问题了。
摄像师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在拍摄、剪辑甚至。。。。调色上,但对于最重要的编导环节则干脆略过。。。。
结果就是长期在低价活儿中徘徊,规模无法扩大,不断的重复失误。。。。。
最后要说的是LED大屏已经称为各种活动仪式的一个构成部分。
为各种游戏环境,演出环节提供背景。
所以如何解决摩尔纹已经成为会议、活动拍摄的关键。